首都文脉遇上港式气息
嘉宾刘楣洪逐一讲解书法作品
“青睐”读者阅读原版图书
展开全文
香港回归28周年之际,《天天副刊》为“青睐”读者们开启了一场2025文化之旅。7月10日一早,骤雨初歇,读者与专家一行走进紫荆文化广场,探访首届京港书法家联展、朱炳仁国博平行展,并参观了联合书店·紫荆文化阅读馆。当首都文脉与港式文化气息相遇,一场深度融合书法美学与城市记忆的文化体验令人回味无尽。
百幅作品形态各异尽显书法之美
在参观现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经开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楣洪作为嘉宾亲自导览。他介绍说,在经开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紫荆文化美术馆与北京经开区文联精心策展了“紫荆花开——京港书法家联展”,共展出京港两地书法作品100余件。这是两地书法界的首次合作,参展的作品水平高、年轻化,不仅反映出当下京港墨韵同源、文化创新的面貌,更是一种对香港回归的重要纪念。
走进展馆,百位书法家的作品文体多样、内涵深厚,令人流连忘返。作为导览嘉宾,刘楣洪感叹他与《北京青年报》的一段渊源成为他书写的动力。早在1996年,彼时身为北京青联委员的他就曾作为新闻人物登上《北京青年报》。看到报道后,他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以翰墨为桥、金石为契的奋斗方向。直到今天,他越来越体会到,学书之路艰辛异常,“每日要有长达数小时的练习,参加国展时甚至深夜还在创作。但因为热爱,就会觉得虽苦犹乐。”
静静的展厅中,刘楣洪逐字逐篇向大家讲述书法之美,令人从中领悟到书法创作中结构、笔法、章法的运用和讲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苏士澍先生为这次展览专门题写的“紫荆花开”。“苏先生擅长篆书,他平时经常用鸡毫书写,大家知道,毛笔一般有羊毫、狼毫,鸡毫非常软。但实际上,越软的笔写出字的线条反而比较硬朗,这也是大家看到这幅字,能感受到它雄浑气魄的原因。不过用鸡毫书写非常考验功力,像这样的长期探索也形成了苏先生自己的书法风格。”刘楣洪坦言。
书家如何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刘楣洪继续讲解参展作品,比如郭孟祥擅长隶书,风格厚重宽博;窦志强擅长行草书,融入了魏碑元素;虞晓勇在北师大教授书法,擅长楷书和隶书。面对作品,加上他生动的讲解,让大家知晓了书法家们独特个人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
“这幅是北京书法家协会叶培贵主席的作品,他当过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院院长,是欧阳中石先生的学生。通过书法作品,能看到叶先生在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整个作品看上去比较厚重,点画包括线条都很有功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方放是一位写得相当好的女书家,继承了王羲之的风格,字体秀美,结构线条都非常扎实。她在书写上下了很大功夫,有时候一天能连着写八九个小时,有时中午都忘了吃饭。近十年来她已经形成了自己风格。看这些行书也好、草书也好,盖上名字,基本上我们都能看出来是谁的字,这就是在扎实功夫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怎样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看出它的美好?刘楣洪向“青睐”朋友们介绍,真正要看的就三方面:笔法、结构、章法。“我们学书法刚开始从写字入手,结构很重要。1987年我曾经在北师大启功先生的班里学习,他就非常注重结构。古人有句话说,人怕笑,字怕吊。我记得启先生跟我们讲了不下20次,他说一幅字主要是看结构好看不好看,尤其是楷书。写的时候可能觉得挺好看的,写完以后往墙上一挂,就能看出毛病来了。”
对于如何通过使用不同纸张、印章等来表达独特性,既写字又搞篆刻的刘楣洪有自己的经验,“印章的使用很有讲究,比如这幅作品的印章就是宁小勿大,注重结构。而且,现在的纸张极为丰富,洒金纸、白绢纸、蜡染纸……用纸也比较考验审美,比如这幅字用的新疆纸,在粗粝的纸质上写隶书显得更加古朴。”
写字要勤学至诚用心用意体会古人经典
刘楣洪直言,书法风格往往与书家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相呼应,体现了“字如其人”的规律。在现场,他点评了一些中青年书家,有的楷书书写得厚重、宽博,有的印章篆刻取自古玺,边款刻得也很好,使人感受到继承与创新的气息。
在刘楣洪看来,学习书法,临帖很重要,而且一定要找到独特的、适合自己的临写,“比如100个人里也许有六七十人都在写欧体,你突然写魏碑,可能你就出来了。还有一点很重要,临帖的成果要在书写时体现出来,能看出你取法的是谁,比如说能看出你学过米芾、苏轼,学过石门颂、赵之谦。否则就没有体,没有风格,比较江湖。”
在日常教学中刘楣洪体会很深,尤其是带本科生、研究生的时候,“现在写得好的学生确实特别多,他们天天在写,下了很大功夫。我在北师大给学生讲课,他们就一个小桌子,有时候他们写的是大幅六尺的作品,我都不知道他们是在哪儿写的。这说明大家都很下功夫。”
接下来,刘楣洪继续引领大家欣赏香港的参展作品。他评价说,这些入选作品的创作者笔墨间都可见深厚的积累。
在刘楣洪看来,练习书法不能够仅停留在“技”的层面,而是要近乎“道”,这个“道”其实体现的是中国书法里的一种文化精神。“写字要真正用心用意去接近经典,勤学之中才能做到至诚的境界。而这些香港书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这种境界。”
零距离感受铜雕艺术品阅读原汁原味的港韵书香
铜,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淬火锻造,以青铜为代表的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之一。依托与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国著名铜雕工艺美术大师、“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仁良好的合作关系,紫荆文化广场引入了朱炳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时的部分铜雕作品。
运营经理赵清阁介绍说,朱炳仁祖籍浙江绍兴,幼年随父迁居杭州,在父亲的教导下承继祖业,倾心钻研铜雕技艺。2006年常州天宁寺宝塔发生火灾,他在现场发现流淌一地的熔铜很美。这次机缘巧合,催生他开创了“熔铜”新工艺,形成熔铜艺术新流派,并完成《阙立》等抽象与具象交融的代表作。
后来,他以“似与非似”的挥洒写意,将自由流动的铜汁彻底从模具中解放,熔铸出刚柔相济、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在朱炳仁等艺术家的创新引领下,杭州铜雕逐渐形成了镂雕、蚀刻、叠镶、戗彩、熔铸、紫金刻、多材质、氧化着色八大工艺,呈现出三色为本、彩画相间、书艺结合、坚固防腐等鲜明特征。
展厅中,陈列着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作品中挑选的部分精品。《地气》《旌旗如山气如云》等有代表性的作品呈现了一代非遗大师高超的艺术成就,生动反映了当代艺术工作者扎根传统、传承匠心的艺术追求,令人欣赏到中国铜雕技艺从“铸鼎像物”到“离形得似”的艺术蜕变。
值得一提的是,欣赏朱炳仁国博平行展的大型铜雕作品,大家可以上手摸一摸,零距离感受到艺术的动人所在。
活动最后,大家来到新开业不久的联合书店·紫荆文化阅读馆。各种原版图书,以及走廊上展示的香港图书海报设计,令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港韵书香。流连其间,有“青睐”的会员朋友一单购买了好几本原版图书。
策划采写/本报记者李喆
摄影/杨树